11月28-29日,为期两日的36氪WISE2024 商业之王大会于北京隆重召开,作为中国商业领域的全明星盛典,WISE大会今年已经是第十二届,在不断变化的时代里见证着中国商业的韧性与潜力。

2024,是有些模糊且变化多于稳定的一年。相比过去十年,大家的脚步正放缓,发展更加理性。2024,也是寻求新的经济动力的一年,新的产业变化对每个主体的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今年WISE大会以Hard But Right Thing(正确的事)为主题,在2024,什么是正确的事,成为我们更想交流的话题。

36氪首席内容官李洋

以下为演讲实录,经36氪整理编辑:

大家好,这里是36氪WISE大会Day2的现场。我是36氪李洋。

互联网有一句老话叫选择比努力更重要,应了今年 36 氪 WISE大会的主题:做正确的事。过去一年,如果有什么堪称是正确的事,出海肯定算一个。成绩就摆在眼前。

今年拼多多的市值曾一度超越阿里巴巴,而支撑该公司股价的一个重要部分源自它的海外业务 Temu。截至 Q3,Temu 已经达成了 330 亿美元收入,今年的收入目标听说是 600 亿。也就是说,拼多多仅仅用两年多一点的时间,在外部再造了一个自己。尽管尚未盈利,这也是拼多多最值钱的一张牌。

再来看看阿里。最近,蒋凡重回权力中心,这一切并不是空得的。2024 财年,阿里的国际业务是各个子集团当中评分最高的,收入第二,增速第一,而 2023 年蒋凡有大约半年的时间都待在欧洲 —— 这是阿里巴巴在国际化方面做得最好的一个市场,一改过去它在东南亚市场高开低走的局面。

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,风靡全球的 Tiktok、占领中东的 Yalla,以及蜜雪冰城、喜茶、海底捞等也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有生力量。2023 年,中国汽车行业汽车出口量首次超过日本,跃居全球第一。中国新老汽车势力在东南亚、中东、澳大利亚、欧洲等市场多管齐下。很多创业公司也从 Day1 就瞄准了海外市场……

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至 3% 的时候,我们上哪还能找到如此高速的增长?今年,36 氪的 WISE 大会把出海及国际化当做一个关键词。我在这里就一些趋势抛砖引玉:

第一个趋势:从投资出海到业务出海

回顾中国企业 “走出去” 的历史,经历了三个阶段:Made in China,Invest from China,再到 Copy from China。我们正处在后两个阶段的叠加,一句话讲就是从投资全球化演进到业务全球化的阶段。

第一个阶段很好理解,简单的货品输出,实际上是在向全球输出中国的低成本人口红利,低技术含量和低毛利并存。随着国内劳动力价格的上涨,近些年低端制造业纷纷向东南亚等地转移。

第二个阶段,出现了大量的海外并购和投资,中国公司开始去海外购买品牌、技术和市场,举两个成功的例子:一个是安踏,另一个是吉利。安踏是个很擅长投资的公司,不仅仅是它买对了始祖鸟,这家公司整个业务逻辑是投资式的,很值得研究;吉利则是从蛇吞象收购沃尔沃开始了它的崛起之路,这家公司如今从发展规模到技术实力,都已经脱胎换骨。

最新的阶段是业务出海,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。不仅是把中国过剩的产能外销,而是在海外投资、建厂,或者建立当地公司推出与国内类似的平台型业务,成为全球化公司。这背后输出的是中国优秀的产业链能力、工程师能力、管理和经营效率。

这种 “价值链出海 + 本地化运营” 的模式,刷新了跨国公司的定义。拼多多和字节等公司都把最精锐的部队派到海外去发展,但更为关键的是,它们更注重输出的是商业模式本身,而非公司名字本身。

第二个趋势:“农村包围城市”

出海去哪个市场?这些市场各自有什么机会?这里看似走过了一个 “农村包围城市” 的路径。如果我们把全球市场分为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的话,中国公司最早的出海多集中在东南亚、非洲等国家,近两年则在成熟市场成绩亮眼。

东南亚和非洲等新兴市场的特点是增速快,但利润很薄。也就是说除了大型基建商以外,大公司很难从这类市场挣钱。过去一年,东南亚的光环已然消散。谷歌、淡马锡、贝恩曾联合发布的 2023 年东南亚互联网报告中指出,东南亚在 2023 年的融资金额已经降至六年来的最低点,88% 的投资人都认为他们正面临一个更为困难的退出环境。具体来看,仅在一年内种子轮与 A 轮融资的总量下降 68%,D + 轮融资的总量则下降了 77%。不过,东南亚并非完全没有机会,只是更适合做生意。非洲是一个充满了未来的市场,只是未来尚未到来。一个最显著的成果是,来自中国的跨境电商 Shein 已经超过沃尔玛和亚马逊,成为南非 Google Play 下载次数最多的购物类应用。这个市场适合跨境电商,以及围绕电商的产业链,比如物流、SaaS 等。还有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绿色科技,如出行类的电动车等行业,也发展迅猛。

中东市场则是过去一年中投资热度最高的板块。以阿联酋和沙特为代表的海湾国家,正飞速成为 “风暴眼”,尤其是沙特。中东更适合已被验证的成熟产品和服务,国内 to B/to G 的产品比较适合在中东发展,to C 的机会主要集中在消费品以及游戏等娱乐产品。相比同样高客单价的欧美市场,中东对中国的产品没有较大的歧视和壁垒。此外,商业模式出海中东需要比较强的本土化基因。此外,中东对国内公司的吸引力还在于其对外投资的活跃度。

中国在越南及东南亚等地的投资,并不仅仅瞄准其国内消费市场,而是在中美关系持续存在地缘风险之下,找到的一种 “曲线救国” 的方法。有人起初觉得拉美也是类似作用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只要看一下墨西哥的 FDI 构成就能窥见,排名前五、占比超 70% 的投资均来自发达国家,中国公司很难复制类越南的路径。中国公司对墨西哥的影响力目前还微乎其微。但拉美市场仍不失为出海的新叙事。墨西哥近两年制造业崛起,电商和金融科技都在发展中,被认为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场,“类似 2014、2015 年前后的中国”。但总体而言,墨西哥的风险不仅源自治安及政局,更源自其对美国的强烈 “附属” 关系。

说回成熟市场,它仍旧是块肥肉,体量大,用户付费能力强,各种支付体系和营商环境成熟。拼多多国际化最正确的决策就是先从美国入手。从创投市场来看,北美也一直是中国 VC 投资出海企业的首选,是断层式的第一名,这是全球最适合做风投的市场。

欧洲是另一个有价值的成熟市场,只是征服它需要耐心,它不适合小公司进入,但很适合品牌优质的大公司长期发展,比如华为和阿里等。在当地找到合作伙伴,甚至投资建厂是个更有效的手段。这主要集中在新能源产业链方面,比如,比亚迪的投资建厂,以及零跑汽车与当地公司的合资等,来变相化解高关税的问题。

再谈谈我们的邻国日本。今年日本股市创造了奇迹,打破尘封 34 年的历史高位记录,涨破 40000 点。日本市场留给中国公司的机会多集中在消费领域,但新能源产业和创投领域也出现了些许机会。更值得借鉴的是日本的经验。我们常常谈到日本失去的三四十年,但总体而言,日本应对经济放缓所采取的策略,并没有造成大规模的失业和社会动荡,平稳消化了泡沫和危机,尤其在出海和国际化方面,日本在全球投资的广度和深度是远超中国的。

第三个趋势:大而强 + 小而美

一谈到国际化,我们总被灌输一个词叫:做大做强。这其实是个不太好的描述。谈到做大做强,往往让人联想到财富 500 强上榜的央国企,但这一波出海或者称国际化、甚至是中国国内经济的复苏的关键,更加依赖的是各种各样身段灵活的新经济民营公司,它们已经习惯了夹缝中求生存,更为旺盛的企业家精神会推动它们去全球市场寻找机会。在越来越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面前,民营公司更易于穿越火线。

第一波出海浪潮鱼龙混杂,有很多公司怀着掘金和做生意的心态出海试试。但近一两年,这样的公司越来越难以发展。也就是说,在国内卷不下去、混不下去的公司,也很难成功地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公司。

大公司是出海的主力。在上述提到的某些市场,比如欧洲乃至中东,都只欢迎那些有规模及有实力的公司。但除了华为、比亚迪、拼多多、字节和阿里巴巴等等大公司,我们也看到了更多在国内做得不错的品牌出海,比如餐饮行业的蜜雪冰城、喜茶、海底捞等。

与此同时,越来越多的小而美的创业公司也能在海外找到新的机会。比如,在中美关系中让人讳莫如深的 AI 领域,存在着一个 AI 硬件的赛道。2024 年初,“科技春晚” CES 在拉斯维加斯举行,几乎所有看出海的 VC 都抵达了现场。AI + 硬件领域,有刚完成 10 亿融资的宇树科技,作为展品的人形机器人当场卖出 4 套,要知道,宇树的 H1 产品定价在 9 万美金左右。另外还有华人渡鸦科技创始人吕骋创立的新公司 Rabbit,其发布了新产品手持 AI 硬件 Rabbit R1,售价为 199 美元,在第一轮预售的第一天就售出了 1 万台。

出海的格局会渐渐形成一种生态,举个例子,在 TikTok 这样的平台火了之后,擅长抖音电商的创业者就完全可以复制 “内容 + 电商” 的模式,各种 AI 工具也提供了这一可能,让小而美的公司也能够出海。

当然,回到今天的主题,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逆全球化的环境。那些在第一轮全球化中利益受损的人,选择了民粹而保守的政治家。未来,摆在中国公司面前的命题,可能并不是如何成为下一个可口可乐,而是如何成为一个让各方共赢的新全球化公司。

作者 汉网科技